全国多地出台措施,联合促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2019/10/31

 


为推动优质化教育资源升级,惠及贫困偏于地区,增进教育平衡发展,前段时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进“互联网+教育”形式,加快互联网教育建设。


互联网+大环境下,无论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在想方设法破解传统行业转型难题,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存在不小差距,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为优质教育资源插上翅膀,为边远地区师生共享资源、获取信息、辅助教学、翻转课堂等带去便利。正因如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四川省:“互联网+教育”新路径,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川省着眼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新路径,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模式,大力推进区域教育均衡而有质量发展。




1.  夯实硬件基础,构建覆盖全省的数字教育支撑体系。制定《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规划指导意见》,坚持以省级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省级教育管理、教育资源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  注重辐射带动,推动线下教育资源向线上集聚。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盆周山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等省内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引进区外优质网络教育资源。

3.  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习独特优势。推进全课程全课时线上教学,将省内基础教育优质学校课堂实时向全省薄弱学校开放,推动示范学校与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薄弱地区学校间建立直播课堂教学联盟。

4.  构建长效机制,保证“互联网+教育”教学质量。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各地参与“大比武”教师不少于教师总数的30%,其中特级、正高级职称教师不少于50%



甘肃省:“互联网+教育” 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


甘肃省针对地势狭长,跨度大、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持续推出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借助信息化手段补短板、促均衡、提质量,推动“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1.  坚持强基固本,打好基础设施短板“攻坚战”。充分使用“全面改薄”资金推进教育信息化,2014—2018年,统筹项目资金20亿元,集中购置教学软件和数字资源。

2.  坚持资源共享,持续送好贫困地区“雪中炭”。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投入经费1700余万元,实现3142个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3.  坚持教师为本,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广应用”。“造血”与“输血”并重,探索“3+3”模式提升农村中小学师生的信息素养,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4.  坚持“示范引领”,着力打造智慧教育“标杆旗”。谋划布局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培养人工智能教师队伍,积极探索适合本省的人工智能教育路径。



山东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


与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相比,山东省提出的几项行动是山东所特有的,分别是:基础环境提升行动、平台矩阵构建行动、创新人才培养行动等。




1.  基础环境提升行动。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普及教育云应用,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提升基础环境水平

2.  数字资源普及行动。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3.  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创新教育大数据应用。

4.  智慧教育引领行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打造智慧校园范式,制订出台《智慧课堂应用指南》和《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5.  平台矩阵构建行动。建设教育大数据平台,加强教育大数据管理。

6.  创新人才培养行动。开展普惠制创客教育,构建起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7.  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



宁夏回族自治区: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建设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为契机,坚持育人为本、关注师生发展,坚持建用并重、提升信息素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教学科研到评价管理、从学校师生到家长社会的全覆盖,取得积极成效。




1.  加强整体谋划部署,部区协同推进。制定《“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规划(2018年—2022年)》和实施方案,对“互联网+教育”作出全面部署。

2.  分层分类推进应用,实现全面覆盖。在不同区域推进建设8个示范县(区),在各级各类学校建成80所应用示范校,分地分学校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方向和重点。

3.  积极融入教育教学,强化育人实效。打造中小学德育课堂,组织全区中小学生每周观看学习。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使学习更加便捷、及时、个性化,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4.  积极探索智能管理,提升治理能力。建成教育督导、学籍管理、学生资助、决策支持、全面改薄、营养改善计划等21个教育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5.  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施均衡发展。推动跨省合作,利用闽宁、京宁、沪宁等合作平台,将外省优质资源引入并与区内学校对接,让更多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湖南省:“互联网+教育”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湖南省抓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机遇,深入调查研究,创新思路举措,积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突出网络扶智育人,大力促进融合应用,营造智慧教育生态。




1.  优化总体设计,明确事业发展导向。努力实现“补齐网络基础短板、重构农村网络联校、创新教育教学应用、推行网络育人课堂、搭建湘教云大平台”五大突破,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2.  重构网络联校,扩大优质资源共享。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扶贫”。截至目前,“三通”比例分别达96.11%、85.41%、82.34%,中小学校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教室达14.81万间,43.58万名中小学教师应用网络空间开展教学教研,375.8万中小学生开通了学习空间。

3.  促进融合应用,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启动“湖南省网络联校大课堂”建设,引领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开设思政德育、心理健康、生命安全、家校共育等特色网络课堂,发挥网络育人作用。

4.  创新发展机制,探索智慧教育生态。分批组织全省大中小学校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教育、人工智能、网络学习空间等信息化创新试点,支持长沙市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



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教育”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聚焦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区域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基本教学环境建设,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挥教育信息化对引领教育变革。




1.  夯实硬件基础,构建覆盖全省的数字教育支撑体系。制定《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规划指导意见》,坚持以省级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省级教育管理、教育资源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  同频互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自治区从2015年开始在全区推进“同频互动课堂”建设,利用互联网在城镇优质学校和乡村薄弱学校间开展远程互动教学和教研。

3.  推广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启动信息化应用试点工作,在全区遴选93个信息化应用试点单位,探索推进智能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引领带动其他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上台阶、提水平。

4.  提升管理,探索教育治理新模式。推进自治区教育管理平台各类应用功能开发,同步建成手机APP。为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准确、动态掌握学校实时办学情况,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教育部官网



相关文章推荐